華北電力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國家“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大學。2017年,學校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行列,重點建設能源電力科學與工程學科群,全面開啟建設世界一流學科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新征程。2022年,學校順利通過首輪“雙一流”建設評估并進入第二輪建設高校名單,電氣工程學科入選第二輪“雙一流”建設學科。
學校1958年創建于北京,原名北京電力學院。學校曾長期隸屬于國家電力部門管理,2003年,學校劃轉教育部管理,現由國家電網有限公司、中國南方電網有限責任公司、中國華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大唐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華電集團有限公司、國家能源投資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長江三峽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中國能源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廣東省能源集團有限公司等12家特大型電力企業和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組成的理事會與教育部共建。學校校部設在北京,分設保定校區,兩地實行一體化管理。學?,F有教職工3100余人,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4萬余人,研究生1.5萬余人。學校占地1600余畝,建筑面積100余萬平方米。
建校六十多年來,學校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扎根中國大地辦大學,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培養了30余萬名德才兼備的高素質人才。學校堅持“四個面向”,服務“國之大者”,不斷增強科技創新能力,攻克了能源電力行業大批關鍵技術難題,為推動能源電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了重要貢獻。進入新世紀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學校秉承“自強不息、團結奮進、愛校敬業、追求卓越”的華電精神,貫徹“學科立校、人才強校、科研興校、特色發展”的辦學方針,緊抓機遇、乘勢而上,日益以嶄新姿態推動各項事業高質量跨越式發展。
學校目前有53個專業招收全日制本科生,設有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能源動力與機械工程學院、控制與計算機工程學院、經濟與管理學院、新能源學院、核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水利與水電工程學院、數理學院、人文與社會科學學院、外國語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國際教育學院等。擁有“電力系統及其自動化”“熱能工程”2個國家級重點學科,“清潔能源學”北京市高精尖學科和25個省部級重點學科;電氣工程、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兩個學科在第四、第五輪學科評估中均分列A檔和A-檔;“工程學”“計算機科學”“環境/生態學”“材料科學”“化學”“物理學”和“社會科學”7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行列,其中“工程學”學科進入全球前50強和前1‰行列;在ARWU、USNews、THE、QS國際4大排名中,4個學科進入全球前50位,10個學科進入全球前100位。擁有7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10個博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和4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4個碩士學位一級學科授權點和17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涵蓋工學、管理學、理學、法學、文學、經濟學、教育學、交叉學科等8個學科門類,形成了培養本科、碩士、博士的完整教育體系。
學校大力實施人才強校戰略,不斷完善人才“引育用服”全鏈條制度體系,逐步打造一支積極進取、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高水平師資隊伍,現有專任教師2165人,其中具有正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452人,具有副高級專業技術職務的845人?,F有中國工程院院士3人,其他各類高層次人才100余名,以及多支高水平研究團隊。
學校把人才培養作為中心工作,形成了“厚基礎、重實踐、強能力、求創新”的人才培養特色,入選國家創新人才培養示范基地,成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實施高校,獲批教育部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發起成立的“電力行業卓越工程師培養校企聯盟”,是中國電力教育協會學生競賽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依托單位。學?,F有21個國家級一流專業,11個國家級特色專業,4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相關專業,18門國家級一流課程,3門國家級課程思政示范課程,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名國家級教學名師,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3個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3個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以及1個國家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
學校聚力打造戰略科研力量,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在新能源、特高壓、智能電網、清潔煤電、核電等重要領域取得了顯著成果?,F建有4個實體化建設國家級科研平臺、1個國家級國際科技合作基地、36個省部級科研創新平臺、5個北京市國際合作基地、7個學科創新引智基地。此外,圍繞學科發展特色,學校自主建設36個校級自設科研機構?!笆濉币詠?,累計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科技重大專項、“973”“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縱向課題4900余項,獲國家級、省部級科技獎勵480余項。
學校堅定不移走校企合作興校強校之路,依托大學理事會平臺,構建多層級校企合作模式,不斷優化合作布局,與100余家大型企業達成戰略合作。密切聯系行業,共建能源互聯網學院、智慧能源聯合研究院、海上風電與智慧能源系統聯合實驗室、高效清潔智能發電聯合研究院、智慧電站技術創新中心等一批重點校企合作平臺,共同承擔重大研發項目,加快科技成果開發與產業化;創新校地合作,多方位構建政產學研合作平臺,與20余家地方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領域,深化多領域交流與合作,為促進區域科技創新、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積極推進校際協同創新,作為主要發起單位參與組建北京高科大學聯盟。學校積極融入國家戰略、行業發展、地方區域經濟和“雙一流”建設大局,全面提升對外合作與社會服務能力水平。
學校持續加強國際合作,深化中外人文交流,加快提升國際化辦學水平,努力開拓世界一流大學合作伙伴網絡和“一帶一路”沿線大學合作伙伴網絡,全面開展學生交流、教師互訪、科研合作等項目,不斷提高來華留學規模和質量。學校積極踐行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主動承擔國家外交任務,作為“中阿高校10+10合作計劃”能源轉型領域中方牽頭高校和上海合作組織大學能源學方向中方牽頭高校,積極搭建合作平臺,并承辦多個國家級援外培訓項目。學校積極傳播中華文化,在美國設立的西肯塔基孔子學院是北美乃至全球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孔子學院之一。
學校積極踐行“雙碳”時代使命,在國內高校率先發布碳達峰碳中和行動計劃,并作為創始成員加入碳中和世界大學聯盟。面向未來,學校將圍繞碳中和領域和能源電力行業產業鏈,實施學科專業拓新、人才培養提質、科技創新登攀、開放合作升級、高端師資匯聚、零碳校園建設等六大行動,構建從基礎研究到工程轉化的完整創新鏈,形成雙碳引領、學科交叉、特色鮮明、結構完整的世界一流能源電力學科體系,加快培養能源電力領域未來戰略人才和工程領軍人才,為我國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早日實現“雙碳”戰略目標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和智力支持。
站在繼往開來的新起點,面向欣欣向榮的新時代,學校將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引,深入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加快推進“雙一流”有特色、高質量建設,全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推動特色鮮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不斷邁上新臺階,為強國建設和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華電貢獻!
(統計數據截至:2024年10月)
華電精神:自強不息 團結奮進 愛校敬業 追求卓越
學校在六十年的發展歷程中,始終做到理想不改、信念不變、追求不止,始終致力于學校的發展壯大,逐步凝練出“自強不息、團結奮進、愛校敬業、追求卓越”的華電精神。
一、自強不息
學校適應國家能源電力實業的發展需求而誕生,在改革發展和新世紀的發展中壯大,在曲折中前進,在逆境中崛起,不斷做大做強,努力實現高水平大學的辦學目標。
二、團結奮進
學校在發展歷程中,百折不撓、鍥而不舍,不斷實現新發展。在新的歷史時期,學校堅持實行北京、保定實質性一體化辦學,師生員工團結一心,高舉一個大學的旗幟,形成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
三、愛校敬業
既是華電人職業道德的根基,也是學校繁榮昌盛的維系;既是華電人所秉持的價值標準,也是學校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四、追求卓越
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秉承辦一所負責任大學的理念,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推進學校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辦學理念:辦一所負責任大學
辦一所負責任大學就是對國家、對社會、對學生及家長負責,是新時期學校對“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詮釋,是學校教育工作矢志追求的一種境界。
辦一所負責任大學是學校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充分體現。學校堅定不移地走規模適度、質量固本、內涵發展的道路,確保學校發展的生命線,實現科學發展。
辦一所負責任大學是學校師生員工價值觀的高度概括。責任意識已深入到每一位學生、教師、管理與服務人員心中,成為服務社會、振興學校、發展自我的行為準則。
辦一所負責任大學是學校育人觀的重要內涵。育人以學生為本,全員育人,全方位、全過程育人,需要強烈的責任意識和責任行為才能完美實現;培養學生良好的智能,塑造學生健康的心靈,使責任意識內化為學生的自身素質,更是當代高素質人才培養的要義之一。
辦學目標:特色鮮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學
未來五年的發展目標是“能源電力科學與工程”學科整體水平進入世界一流行列,實現向研究型大學的實質轉型,初步建成特色鮮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在此基礎上,再用10—15年時間,到2035年左右,“能源電力科學與工程”學科整體水平進入世界一流前列,全面實現特色鮮明高水平研究型大學建設目標,為建設世界一流大學奠定堅實基礎。
辦學方針:學科立校、人才強校、科研興校、特色發展
一、學科立校
構建“大電力”學科體系,重點建設優勢學科,使之達到國內、國際一流水平;加速發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學科,為學校發展拓展空間、增加后勁;打造一流的理科,加強基礎性、前瞻性研究,支撐工科發展,促進理工發展;注重發展特色人文社會學科,充分發揮其在豐富校園文化、提高學生全面素質中的作用。
二、人才強校
堅持以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為戰略抓手,“用好現有人才,引進急需人才,培養未來人才”,大力實施“博士化、國際化、工程化”人才戰略,建設高水平師資隊伍,為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強科技自主創新能力提供堅強保障。
三、科研興校
積極參與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構建學??萍紕撔麦w系,緊緊圍繞國家能源電力重大科技需求,在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國家級基地平臺建設和創新團隊建設上實現重大突破,全面提升學校自主創新能力,增強學校的科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
四、特色發展
構建和完善支撐國家能源電力和諧發展的“大電力”學科體系,重點發展新興和可再生能源學科;深化“四模塊”實踐教學體系建設,強化“重實踐、強能力”人才培養特色;以理事會和校友會為支撐,打造“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平臺,堅持走校企合作特色發展之路。
辦學特色:大電力 四模塊 產科研一體化
一、“大電力”學科專業體系
面對以創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為主導的世界能源發展趨勢,學校抓住機遇,構建“以優勢學科為基礎,以新興能源學科為重點,以文理學科為支撐”的“大電力”學科專業體系,使學校在能源電力領域始終保持優勢。學校在電氣、動力等優勢學科的基礎上,加快發展環境、核能、水電、風能、太陽能、生物能等學科,積極發展經濟、管理、法學、數學、物理等文理學科,注重機械、電子、材料、控制信息以及文理學科與能源電力學科的結合,通過相互滲透、交叉融合,使各學科的內涵形成自身的特色,共同構建起凸現“大電力”特色的學科專業體系。
二、“四模塊”實踐教學體系
學校注重發揮“重實踐、強能力”的人才培養特色,構建“基本實驗教學、校內實踐教學、仿真實踐教學和校外工程實踐教學”的“四模式”工程教學模式,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緦嶒灲虒W模塊主要包括一般的基礎課、專業基礎實驗課和專業實驗課等實驗教學環節,以及課程設計、實驗室內完成的畢業設計等環節;校內實踐教學模塊主要由“實驗性仿真”和“實踐性仿真”組成,前者突出仿真在實驗教學中的應用,后者仿真與現實接近的實踐環境,讓學生進行綜合性的實踐訓練;校外工程實踐教學模塊由認識學習、生產學習、畢業實習、社會實踐等環節組成。
三、“產科研”一體化的校企合作之路
學校依托理事會、校友總會等資源,促進產學研合作,走校企合作特色發展之路。一是構建產學研一體化的科技創新體系,融入國家創新體系;二是以理事會為橋梁和紐帶,構建與大型能源電力企業的創新戰略合作聯盟;三是服務地方經濟發展,助推“中國電谷”和“北京能源科技產業基地”建設;四是構建創新人才培養體系,依托能源電力企業創建校外實踐和創新基地,加強對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和企業實訓鍛煉,實現人才培養和企業需求的“無縫”對接;五是打造具有華電特色的工程教育師資隊伍建設體系,促進師資隊伍的“工程化”。
校訓:團結、勤奮、求實、創新
一、團結
團結就是力量。領導班子的團結、教工之間的團結、學生間的團結、領導與群眾間的團結、師生間的團結,是辦好學校的前提。
二、勤奮
勤奮辦學、勤奮工作。學生要勤奮學習,教職員工要勤奮工作;只有勤奮才能出成績、出成果,才能鑄就輝煌的業績。
三、求實
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即從學校的實際出發,從本單位的實際出發,從個人的實際出發,遵循客觀規律,腳踏實地地干實事。
四、創新
創新是事業的靈魂。創新就要創一流的科研成果,培養一流的創新人才,培育一流的先進文化。學校要成為創新的基地,成為國家創新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